回顾建厂四十年

胡旭初
2006年12月初稿

首    页  和谐生活  快乐学习  园艺绿化  同济附中  上海联吉  江西爱民  上海东风

 

返  回

照片是2015年5月2日的合影  文章是在2006年为建厂40周年写的  谢谢许秋宝校对
 

  遵照当年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指示精神和“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方针,上级决定在江西分批建立小三线厂工业基地。
  1965年5月我由省委工交政治部分配到宜春第一机械厂参加第一批厂筹建工作。1966年6月我又奉调参加第二批筹建厂——爱民翻砂厂(后改为机械厂)工作。根据华东局决定,爱民厂有上海锅炉厂包建 。江西抽调部分行政干部,技术骨干由东北123厂抽调。我报到时只有上锅厂几个首批工作人员,先住在德安旅社小三楼。不久学校放假,为节约开支,便搬进“要武小学”(现一小)二楼教室,暂为办公室之地,自己起伙。早餐后每人发顶草帽,徒步十多公里进山勘察地形,作好厂区分布筹备事宜和三通(路、水、电)准备工作。中午在村民家吃餐便饭,傍晚又步行回学校住宿。七、八月先后请浙江义乌及星子、德安民工到工地开山炸石、修路筑桥、平整场地,为建厂房打好基础。厂区设计、施工、安装及材料运输等均由上海有关建设单位承担。家属宿舍、职工子弟学校则由福建永太七社承建。

  为了便于工作,我们由县城学校搬到厂区附近老乡家里借宿,(包括华东、上海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后在厂区外盖了几幢简易干打垒平房,作为办公住宿场所。因为尚未“三通”,无电、无水,也无液化气,只好自己到水库或小河沟挑水,厂休日大家上山砍柴,晚上点煤油灯照明。所以先进厂的职工及家属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逐步实现“三通”。

  筹建期间,因为入手少事多,有事不分你我,做到分工不分家。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也没有奖金,可是大家干劲十足,不怕苦。不怕累。希望爱民厂早日建成投产。1966年冬,上海来的职工大部份回去过春节,工地上只剩下几个留守人员,当地民兵知道后,主动为厂区巡夜,为爱护国家财产,保证工厂安全作出了不少贡献。1967年夏山洪暴发,新运来的机器设备很可能被冲走损坏,于是大家连夜进沟抢救。虽是夏天,但是山沟里的气温低,水很凉,大家做的又累又饿,没有夜宵,只能喝点白酒充饥御寒。
  车间里的大型机床设备,本来是由上海安装公司负责的,但是,1967年他们回沪过春节,扬言要次年3月才回工地,还说什么“我们不回来,你们别想生产”。大家听后很气愤, 也不信邪,崇尚科学,自力更生,在有关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群策群力下,六号沟的几台水压机,八号沟、九号沟的各种车床设备,硬是靠自己的双手安装就绪,整齐地矗立在车间。安装公司的人回到工地后,看到大部分设备都安装好了,还以为是请了其他安装公司的人,后听说是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体智慧装好的,才不得不叹服人民群众的科学精神。
  根据工作需要,我从参加筹建厂到厂全部建成投产的几十年中,先后干过隐蔽、人保、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参与开办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及职工文化补课、企业管理、技术培训、考工考评和省国防职工大学、兵器中专、兵器技校历年的招生等工作。
  我爱爱民厂,我是爱民人。从建厂到退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亲眼看到爱民厂有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茁壮成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东风机械厂与爱民厂由联营到并厂。本世纪初老厂职工全部搬迁到二区新宿舍,人文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老年职工逐年增多,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等也日益丰富,能够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虽然工作多年,工资偏低,却也自得其乐。
  但愿爱民厂如日中天,前途似锦。

     

 


版权所有 © 上海无花果   Email:931967920@qq.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沪ICP备16005540号